近年來,隨著新技術的快速涌現,互聯網、大數據、人工智能等技術應用于我市農業生產的方方面面,數字農業、智慧農業等一批全新的生產經營理念和模式應運而生,提高了土地、勞動力、資金等生產要素的配置和利用效率。我市農機制造業,尤其是高智能農業生產異軍突起。在裝備制造業龍頭企業中聯重科的幫助下,作為“洞庭糧倉”的益陽市開啟了水稻機械化種植2.0時代。去年,我市機耕率、機收率、機插拋秧率均居全省第一。智慧賦能農業為我市加快農業轉型升級、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了強大動力。
農業機械化是帶動農業發展的重要環節,也是推動傳統農業向智慧農業全面轉型的重要引擎。當傳統農業機械設備與信息技術、農業科技和生物技術相遇時,現代農業生產活動正在發生迅速而復雜的“化學”反應。傳統的“精耕細作”正在被“北斗導航智能裝備”所取代,“側深施肥、行間插秧、精準噴藥”這種農機與農藝高效融合的農業生產方式,在智能化農機裝備的負載下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,F代農業也被智能化的農業機械裝備所加速,“以機器代!钡臅r代正在走向“以機器代人”的時代。
人民是國家的基礎,谷偉民活著。農業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基礎產業,是安天下、穩民心的戰略產業。只有加快推進機械化、信息化、智能化的深度融合,讓“智能農機”更智能、更普及,才能擔當起穩糧、保供、增收的重任,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有力支撐。因此,加強智能農業機械的科研創新,推進信息技術與農業機械的融合應用,構建完善的農業機械信息化綜合服務平臺,實現農業機械大數據互聯互通,勢在必行。同時,政府部門要加大資金支持力度,加強農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,提高農村網絡設施和服務供給水平,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,推動傳統農民向“新農民”轉變,促進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,真正讓鄉村振興呈現出產業興旺、生態宜居、鄉風文明、生活富裕的美好圖景。來源:益陽日報